各設區市商務局、中國進出口銀行江蘇省分行各業務部門、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江蘇分公司各業務單位: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江蘇省從貿易大省向貿易強省轉變、實現商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年。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職能作用,更好服務江蘇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水平開放,現將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站位,全面落實新使命新要求
各地商務部門、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與中國進出口銀行支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合作協議》《商務部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關于進一步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 加快商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中國進出口銀行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精神,緊緊圍繞“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引領,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促進“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為重點,強化科技創新、政策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強化產業支撐、平臺支撐和環境支撐,全力推動江蘇商務高質量發展。
各地商務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系統引導,將出口融資、出口信用保險作為落實國家戰略、推動中央部署落地的有力抓手,作為促進地方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有效工具,作為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助推經濟行穩致遠的有力支撐,推動將政策性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納入江蘇“十四五”系列規劃中,適時出臺適應地區需要的針對性政策。
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業務優勢、落實國家重大對外戰略的資金優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的協同優勢,以國家級經開區、重點外貿外資企業和重點項目為紐帶,為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合作提供融資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和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江蘇外經貿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充分發揮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逆周期調節作用,擴大承保覆蓋面,在出口促進、風險補償、融資推動、資信服務等方面創新機制,提升質效,支持江蘇企業、江蘇品牌、江蘇產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全面提升江蘇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和江蘇品牌的全球影響力。
二、突出重點,強化政策性金融新擔當
(一)優化主體結構,促進貿易穩中提質。
各地商務部門要持續推進“保主體促兩穩”行動,深入開展重點外貿企業常態化走訪,加強重點企業運行監測,千方百計穩住外貿基本盤。
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要全面貫徹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外經貿政策、金融政策,建立和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和信用體系,充分運用信貸、貿易金融、金融市場、債券承銷、股權投資等金融產品,通過銀團貸款、小微企業銀行轉貸款、投貸結合等多種形式,促進江蘇各類外貿企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企業、專業化“小巨人”企業、關鍵零部件和中間品制造企業。創新應用外貿企業發展貸款這一業務品種支持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繼續做好穩外貿工作,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培育外貿主體競爭新優勢。
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堅決發揮外貿穩增長“壓艙石”作用,全力支持企業穩固客戶基礎、穩定訂單基數、穩住市場份額,既要保持傳統市場承保力度,又要加大支持對新興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結合省“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深入實施、著力提升“萬千百十”計劃服務成效,分類施策、精準施策,通過提升限額滿足率、優化理賠追償服務、推廣“信步天下”APP等舉措,助力企業提升行業競爭力。
(二)培育新型業態,助力貿易創新發展。
各地商務部門要加大對跨境電商、市場采購模式等外貿新業態的支持力度,落實促進全省跨境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意見,著力推動服務貿易和外貿新業態創新發展。
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要發揮金融產品創新優勢,積極支持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外貿新業態。
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加強對垂直型跨境電商平臺和傳統外貿企業應用跨境電商的支持,加大對國際營銷服務體系建設、海外倉投資項目的承保,鼓勵企業利用海外倉等擴大出口。建立服務貿易專項工作機制,在航運物流、數字貿易、技術貿易等領域創新承保模式,探索“政銀保”融資模式在服務貿易領域的推廣應用。
(三)強化集群培育,深度聚焦“產業強鏈”。
各地商務部門要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預警,保障重點企業產品的進出口,加強省級部門協同、條線上下協作、各類機構協力,研究解決產業強鏈重大問題,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落實。
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要發揮政策性銀行引領和示范作用,重點支持國家級經開區推進主導產業升級,發展重大產業項目,支持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開區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從“點、線、面”全方位支持外貿發展。支持外貿企業一級/次級供應商和生產商發展,鞏固外貿產業鏈和供應鏈,引導和帶動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共同支持江蘇省外貿高質量發展。
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江蘇13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國內貿易險支持力度,適當放寬承保條件和風險敞口,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為企業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提供保障,通過合理風險分擔和融資安排,助力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為穩鏈、補鏈、強鏈發揮更大作用。
(四)提升關鍵平臺,推動“一帶一路”共建。
各地商務部門要加強企業引導和政策創新,鼓勵企業利用政策性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工具,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江蘇優勢產能、技術標準和經營管理“走出去”。
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信息和專業優勢,持續做優做精“一帶一路”重大項目,積極支持國內外向型基礎設施建設,關注重大產能合作項目,推動江蘇省優勢產能和裝備、中國技術和標準“走出去”。持續深化雙邊、多邊金融合作,以經貿合作區和重大合作項目為抓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合作。
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進一步發揮市場拓展、融資促進、國別風險管理和組合式產品優勢,鞏固提升電力企業“走出去”產業聯盟、船舶出口融資保險生態圈等關鍵平臺,擴大“走出去”統保平臺效應,支持服務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為船舶、電力、通信、新能源、軌道交通等重點“走出去”企業提供項目、風控、融資“一條龍”服務,保障“一帶一路”重點項目迅速落地。
(五)發揮多方合力,擴大保單融資規模。
各地商務部門要推動政銀保三方發揮合力,提高銀行開展保單融資業務的積極性,落實好出口信用保險和財政金融政策,結合各地企業實際需要,建立和完善地方保單融資平臺,形成上下聯動、錯位發展、共同支持的政策體系。
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要對各級商務部門推薦的、符合相關信貸政策和業務條件的項目和企業優先給予融資安排。加強政銀保業務對接、項目信息共享、國別風險管控、出口信用規則談判等方面的溝通與合作,深化政策性金融在服務國家重大對外戰略、支持對外貿易發展等領域的功能協作。
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與江蘇口行加強數據對接,在貿易融資、項目融資、融資擔保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積極推廣“信保貸”“白名單”等銀信合作模式,共同加大對各級商務部門推薦的、符合相關政策條件的重點項目和企業的融資保險支持,通過科技賦能實現產品和服務迭代升級,提升保單融資規模和效率。
(六)強化普惠金融,高效賦能小微企業。
各地商務部門要全力扶持中小微企業,每年開展統保平臺成效評估和方案優化,確保小微企業出口信用保險統保平臺支持力度不下降,支持有條件的市、區、縣搭建和完善地方中小微企業統保平臺,形成上下聯動、優勢互補的普惠支持體系。
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審批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擴大外貿和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力度。積極推廣小微企業銀行轉貸款業務,尤其是外貿專項轉貸款,精準支持江蘇外貿小微企業。
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發揮普惠金融新機制作用,加大普惠金融投入,持續擴大小微企業受益面,深入實施“小巨人”培育成長計劃,創新數字化服務舉措,積極利用“信步天下”“小微資信紅綠燈”“小微學院”等線上服務,精準賦能中小微企業發展。
(七)加強三方聯動,提高政策多元維度。
各地商務部門要深入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和中小微企業進行調研走訪,及時梳理企業面臨的問題和對出口融資、出口信用保險的需求,出臺針對性支持措施。
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要積極探索“政銀保”合作試點,大力推動信用保險項下融資業務合作,推進客戶資源共享,聯合江蘇信保共同以推介會、上門服務等方式開展針對性的聯合營銷,攜手定制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吸引和服務客戶。
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聯合各地商務部門、江蘇口行開展企業調研走訪,了解企業需求、完善服務政策,充分發揮信保風險管理專業優勢,幫助企業建立海外風險評估、預警和應對機制,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信息支持和專業意見,引導和促進企業增強風險意識、提升風控能力、實現提質增效。
三、堅韌實干,確保惠企政策落實落地
各地商務部門要完善組織保障,抓好組織實施。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實際,研究細化工作舉措,上下聯動,錯位扶持,形成有效的政策疊加效應。積極聯合口行、信保在本地開展政策宣講,加強信息共享,進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共同用好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政策工具。
江蘇口行各業務部門、江蘇信保各業務單位要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責任擔當,立足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勢,著眼支持江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全局,聚焦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主責主業,進一步突出重點、完善保障,從保主體、保訂單、落實“產業強鏈”、促進內外貿一體化、支持外貿新業態、服務普惠金融、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等方面,積極向總部爭取更多的政策資源、更大的信貸和承保規模、更有針對性的惠企措施,更好發揮政策性融資工具、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工具的逆周期調節作用,更有力地助推江蘇商務創新和高質量發展。